5月8日,学院邀请了四位杰出的专家,在阿朗新科报告厅成功举办了柔性电子材料与智能传感交叉学科创新论坛暨第9期学科交叉学者沙龙活动。会议由高分子学院院长张建明主持。举办该论坛的目的是通过分享柔性传感材料的多尺度结构设计、仿生传感器、弹性体功能化等的最新研究进展、案例分析,互动研讨,启发探索学科交叉的实践路径,激发创新灵感,提升解决复杂科学问题的综合能力,搭建材料科学、电子工程、生物医学等领域学者对话平台,促进跨学科交流,推动柔性传感技术理论创新与技术协作。

论坛上,四位教授为学院师生做了非常精彩的报告。首先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教授贠国霖做了第一个报告“基于多尺度结构复合材料的先进力学测试方法”,他讲述了传统的柔性系统中的力学测量技术灵敏度和量程相互制约,通过创新性地将液态金属引入铁磁复合材料体系,并结合材料的微观-宏观多尺度力学结构设计,实现了材料的反常极端正压阻效应,开发了压力的超高灵敏度大量程电测技术。解决了传统方法大载荷下灵敏度衰减和横向干扰等难题。贠国霖教授的分享深入浅出、干货满满,大家很受启发。
青岛大学智能医学中心主任金明亮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受皮肤启发的离电传感器件”,他和大家分享了关于哺乳动物皮肤感知外部机械刺激的高认知能力来自离子机械转移现象,如触觉、平衡和听觉。受此启发,报告人致力于人工离子机械转化器在压力刺激下的灵敏度与稳定性探究,为日常医疗保健、机器人感知等应用提供新思路。同时,在有机挥发物与毒性气体感知方面也获得了优异的传感性能。此外,报告还将重点介绍利用抑制冷冻策略所获得新型多尺度结构高生物相容性冷冻水凝胶,克服传统冷冻水凝胶因结晶结构引起的硬质、不粘附、不透明等性能缺陷,以其优异性能应用在人工神经纤维、柔性触屏与压力传感等方向。
郑州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翟威做了第三个报告“柔性智能传感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他讲述了以柔性高分子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加工工艺将导电活性组分嵌入基体内部或锚定于表面,制备柔性传感材料,并通过预构导电网络,系统分析材料结构与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深入探究其传感响应机理;为高性能柔性传感器的设计与制备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学院特聘教授刘凯做了最后一个报告“弹性体功能化及其在可拉伸电子器件中的应用”;他讲述了可拉伸电子器件凭借其高延展性、皮肤共型贴合力、动态形状适应和生物相容性,在共型生物传感器、仿生电子皮肤及智能人机界面等前沿领域展现出重要应用价值;他还系统阐释了功能化弹性体在可拉伸光电、热电和共型传感器等电子皮肤器件中的核心功能需求与创新应用路径。




四位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极具思想性与前瞻性的学术盛宴,学院师生与四位专家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互动。